第三十九章-《穿进男频搞基建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司狱官张口就答:“共九百八十三人,其中男犯七百五十二人,女犯二百三十一人。”
    楼喻眼睛一亮,都是劳动力!
    他立刻吩咐:“将流匪先放出来,我会派人接管,其余犯人名册整理后呈上来。”
    司狱官稀里糊涂地下去了。
    楼喻回到庆王府,梳洗完毕后,吩咐采夏将玻璃珠拿来给他看。
    玻璃珠晶莹剔透,虽然里面还有少量的杂质,但对楼喻来说,已经是惊喜了。
    他一连几日都带着玻璃珠,时不时在下属、官员面前显摆,一副爱不释手、视若珍宝的模样。
    于是大家都知道世子殿下极为喜爱无色琉璃珠了。
    楼喻趁势张贴告示,言明若有人能提供无色琉璃珠的来处,并寻到工匠为他打造此珠,便赏金百两!
    举城哗然。
    黄金百两!天哪!庆王世子竟如此豪奢!不愧散财童子之名!
    不仅仅是普通百姓,对楼喻熟悉的人,也不知道楼喻想要做什么。
    不过区区无色琉璃珠,既无绚丽色彩,又不具备实用价值,何故爱重若此?
    但不管怎么说,全城都陷入寻找无色琉璃珠的狂潮里。
    谁都想得到一百两黄金。
    卖给采夏无色琉璃珠的行商,得知消息后简直喜不自胜。
    这珠子是他从西域商人那里换来的,没想到竟入了庆王世子的眼。
    他没告诉任何人,偷偷跑来庆王府,说知道无色琉璃珠的消息。
    楼喻接见了他。
    “西域?”楼喻笑容和煦,“既如此,劳烦你跑一趟西域,若是寻到此珠打造方法,定有重赏。”
    行商喜滋滋地离开王府。
    这消息不知是谁传出去的,大家都知道有个不知名行商知晓此珠来历,已经告知世子殿下,遂扼腕叹息,只觉自己与重金擦肩而过。
    没过几日,楼喻便让人撕了告示。
    他告诉众人:“我已寻到无色琉璃珠的制造方法,等窑炉建成,我一定要造出许多来!”
    众人:“……”
    殿下对无色琉璃珠是真爱啊!
    新城计划启动后,楼喻开始动员全城为新城建设做准备。
    他大肆收购除铁矿以外的各种原料,立刻激发了几乎所有行商的拼搏精神。
    越来越多的商队从外地运来源源不断的货物,再转卖给府衙。
    ——楼喻做这些都是借府衙名义的。
    木材、石灰岩、黏土、煤石、沙子等许多原料,通过水陆两道,不断运往庆州城。
    庆州城俨然成了商队的圣地。
    就在百姓惊奇城中越发热闹时,府衙在各个大街小巷,甚至乡野村落都贴上了告示。
    告示上说:诚聘木匠、铁匠、窑匠及若干壮年男子出城做工,月钱丰厚,有意者请至府衙西侧门登记,工种不同,薪资不同,见面详议。
    有些老派的匠人不屑一顾,他们在自家铺子经营得好好的,何必去帮府衙做活?
    有些学有所成但没有本钱营生的匠人,不由蠢蠢欲动,纷纷前往府衙西侧门。
    更有乡野匠人为了谋生,听闻消息后,忐忑地踏上应聘之路。
    消息传到田庄,徐胜匆忙找到魏思,急切问:“魏大人,听说府衙要招铁匠?”
    这段时日,他一直在帮庄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,以此换取一些粮食活下去。
    但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?
    没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活计,他看不到未来。
    因此听到消息后,便激动异常。
    若是有机会做活,有机会赚钱,他就能在这里安居,或许以后还能建房子娶媳妇儿。
    之前魏思让流民自己做出选择,不少无依无靠的流民都选择卖身进造纸坊。
    如今造纸坊已经开工,他的同乡在造纸坊做工已有半月,每日辰时初开始,酉时初结束,餐餐管饱,整个人从一开始的萎靡枯黄,变得满面红光。
    而且造纸坊还有规定:谁干得多,谁就能赚到更多的钱;谁能改良机械或纸张,谁就能升官发财。
    当然,徐胜并不知道,造纸坊里还藏着暗房,是专门用来制造箭杆、弓身的。
    要不是楼喻的炼铁厂还没建,估计现在的成品弓箭都堆满仓库了。
    他紧紧盯着魏思。
    魏思颔首道:“确实如此。”
    徐胜问:“小人能不能去?”
    “为何不能?”魏思惊讶道,“你不是说你是铁匠吗?”
    徐胜不解:“可我如今是殿下的人,招工是府衙的安排,要是殿下不同意……”
    魏思:“……”
    寻常人确实不清楚府衙和自家殿下的关系。
    他不好明着解释,遂道:“殿下不会拘着你的,你尽管去。”
    徐盛更加不解:“可先前殿下不是还派人监管咱们,让咱们为他做事吗?”
    魏思无奈,只好板着脸道:“你再问,就真的去不了了。”
    徐胜忙不迭跑出田庄。
    府衙西侧门的登记处,被前来找工的匠人和劳力围得水泄不通。
    负责登记的小吏们嗓子都喊劈了。
    就在他们绝望之时,一队城防兵赶来,喝令众人安静排队,才让他们喘了口气。
    一位少年排在小吏面前,他身边站着一位面容消瘦的妇人,二人看着像是母子。
    小吏问:“叫什么?多大?会做什么?”
    少年一板一眼:“我叫章风,十六岁,会木工。”
    小吏抬头看他一眼,“学徒几年?正式做工几年?”
    章风脸皮薄,微微泛红:“学徒八年,没……没有正式做过。”
    这里的正式做工,是指正式作为木匠师傅,亲自接单给顾客定制木具。
    章风还没做过木匠师傅。
    听到小吏这么问,他整颗心拔凉拔凉的。
    上次他王府田庄招工,他年龄不够格被拒收,难道这次他会因为这个还要被拒收吗?
    身旁的妇人也不由红了眼眶。
    谁料小吏道:“那就先当个实习工,月钱三百文,六个月内表现合格,可以转为正式工,月钱五百文,如果干得好,月钱以后还会涨。要是愿意就在这按个手印。”
    章风:!!!
    他虽然不是很明白实习工和正式工,但他听清楚了“三百文”、“五百文”、“以后还会涨”!
    章风迫不及待问:“是要工作很久吗?”
    毕竟前六个月都只是实习工呢!
    小吏皱眉:“你要是不愿意,就……”
    “我愿意!”
    章风连忙按下手印。
    能找到一份长工当然好了!
    小吏交给他一张契约,契约上盖着府衙的印章,还有少年小小的指印。
    “开工那天,拿着这个去报道。”
    章风欢天喜地接过,挪开位子让后面人接上。
    “娘,我能赚钱了!”
    母子二人喜极而泣。
    和他们一样激动的不在少数,毕竟这年头,能找到一份稳定的活计实在不容易。
    但依旧有人心存疑虑。
    这个疑虑的根本是不信任官府。
    若是官府拖欠工钱怎么办?他们岂不是求救无门?若是官府说一套做一套怎么办?他们还是求救无门。
    一部分人保持着观望的态度。
    但他们会一直盯着参加工作的人家,他们会根据那户人家的生活水平来判断给官府做工划不划算。
    章风家的邻居就是这样。
    母子二人揣着契约回到家门口,隔壁孙大娘坐在小马扎上,斜斜地看过来。
    “章家的,你真带儿子去了?”
    章母从不轻易与人交恶,笑了笑说:“是啊。”
    “哎呦,你们还真信哪!”孙大娘拍着大腿,“说不定人衙门就是骗你们过去做白工,到时候不给钱,你们哭都没地方哭!”
    她自诩经历的事儿多,觉得那些衙门就是吃人的老虎。
    “你们别不信,这些衙门往年强征徭役还少了?只不过这次面上好看点罢了。”
    章母不想再听这丧气话,一言不发带着儿子回家,紧紧关上门。
    章风安慰道:“阿娘,上次咱们去王府田庄做事,王府都给足了银钱。咱们这块地可是庆王的封地,要是衙门到时候真的不发钱,咱就去王府告状!”
    在他们朴素的认知里,皇亲国戚肯定比知府官大!
    几日后,新城计划正式启动。
    楼喻首先要造的就是窑炉,没有窑炉,什么都做不起来。
    在新城规划时,他已将工业区和住宅区等功能区分割开来。
    窑炉就建在工业区内。
    众窑匠熟练地用黏土烧制出素砖,接着用素砖垒砌出简单的窑炉。
    烧砖是很慢的,但当前情况,楼喻只能退而求其次。
    技术工人负责指挥建设,其余一些壮劳力负责杂重的活计,所有人齐心协力,照着楼喻的规划一步一步地搞起新城建设。
    即便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么。
    在窑炉建成之前,楼喻向铁匠了解了一下盛朝的炼钢法,发现他们还停留在百炼钢的技艺上。
    百炼钢制成的刀剑武器,虽然锋利,但存在一个相当大的缺陷,那就是制作成本太高,非常耗费人力、物力。
    他虽然有钱,但也不想这么浪费啊。
    楼喻不由想起了“綦毋怀文”。
    这是位炼钢大师,他改良的灌钢法,对他原先那个世界的炼钢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。
    他制出的“宿铁刀”,可斩铁甲三十札。
    恰好楼喻曾了解过这种“灌钢法”的工艺流程。
    他吩咐冯二笔:“去叫徐胜来。”
    冯二笔一愣,半晌才想起来徐胜是谁,不由纳闷:殿下怎么会记得这么清楚?
    他应声派人去召徐胜。
    正忙碌着的徐胜俨然不可置信:“殿下要见我?”
    来人只是个跑腿的,也不清楚殿下要召见这个铁匠做什么。
    徐胜茫然地被领进内室,低首跪地行礼。
    楼喻让他起身,温和道:“我听说,你曾替官府造过兵刃?”
    “是。”
    徐胜依稀记得世子那日斩杀匪首的威严,压根不敢多言。
    楼喻又问:“你可曾听说,有刀能斩甲三十札?”
    “不可能!”徐胜脱口而出。
    就连技艺最精湛的铁匠,也无法造出这般锋锐的刀刃!
    楼喻笑了笑,“那你想不想成为如此传奇的铸造大师?”
    一个年轻的、富有理想的、毫无根基的铁匠,正是最合适的人选。
    第(3/3)页